躬身耕耘傳“匠心”,妙手傳神塑春秋——追憶王希鐘老師

新中國電影歷史中的幕后英雄
王希鐘,1928年出生于山東,1954年赴蘇聯進修電影化妝,是我國著名影視化裝師、國家一級電影美術設計師、原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化裝委員會主任,新中國化裝事業發展的推動者之一。
王希鐘成功塑造了《西游記》中美猴王等形象,曾憑借《西安事變》、《周恩來》兩獲電影金雞獎,被稱為“中國彩色電影化裝師第一人”。擔任化裝師的影片有《萬水千山》《以革命的名義》《茶館》《五彩路》《海霞》《紅樓夢一部》《紅樓夢二部》《西安事變》等。從業以來,見證了共和國影視化裝藝術的全部歷史。
演員變“領袖”,靠他一支筆

在王希鐘的影視化裝生涯中,不僅憑借影片《西安事變》和《周恩來》中偉人角色的精湛塑造兩度榮獲電影金雞獎最佳化裝獎,更是慧眼識珠,為重大革命題材影視劇發掘了眾多特型演員,被尊稱為特型演員的伯樂。
王希鐘為特型演員做造型,始于電影《西安事變》。談及這部影片,王希鐘說:
“電影《西安事變》開拍,導演成蔭找我來給影片做化裝造型,要求所有歷史人物都要與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形似,并在此基礎上追求神似”。開拍時,扮演張學良的演員還沒找到,大家十分急。這時候上海的演員金安歌來到西影,他原定出演戴笠一角。我一見到他,就感覺他有可能化裝成張學良,于是便對照張學良的照片,對金安歌的臉部進行了一番改造,最后連金安歌自己都不敢相信,一個銀幕上張學良的形象就此誕生了。”
1990年,導演丁蔭楠拍攝電影《周恩來》,王希鐘擔任該片化裝造型。對于這部影片,王希鐘說:
“影片中,王鐵成飾演老年生病的周恩來,我給他化裝定型時,很重視眉毛的處理,同時把王鐵成上眼皮略向上調整了一下,鼻孔和上下顎粘了幾片膠,粘上一些老年斑。專家們看后評價說:這樣一副深邃又炯炯有神的眼睛,使影片中的周恩來已經看不見王鐵成的影子了。”
隨著《西安事變》《周恩來》等影片的成功,王希鐘成為影視界最具權威的肖像化裝造型專業戶。年過八旬時,王老依然工作在影視化裝造型的第一線。

在他的一雙巧手之下,不知誕生過多少令人耳熟能詳的人物造型。特別是在一些紅色題材的影視作品中,導演都希望其中的領袖人物的造型工作能由王希鐘來完成。“王老師簡直就是專門裝修中南海的人。”扮演周恩來的特型演員劉勁笑言。
化裝時要“根根計較”
對于化裝,王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尤其是偉人形象的塑造。他認為,大銀幕上所有歷史人物應與歷史真實人物形似,并在此基礎上追求神似。于是,他就去中國圖片社搜集毛澤東、周恩來的原始圖片,仔細揣摩,再根據相貌特征來設計特效造型。比如周恩來的下頜比較鼓,眉毛濃密且雜亂,王希鐘每次都要做一個假的下頜,還要根據眉毛的粗細,一根根地制作眉毛,他形容自己是“根根計較”。
王希鐘在化裝造型領域表現出來的才華,與他“根根計較”的態度,及日復一日辛勤工作積累是分不開的。
光怪陸離《西游記》,萬千神魔見深功
王老的化裝造型手段,也已經不僅局限于“人類”了。如今幾乎每年都會重播的經典電視連續劇《西游記》中各路神佛鬼怪的造型,都是出自王希鐘之手。

在《西游記》中,王希鐘幾乎調動了自己所有的能量,來設計各路光怪陸離的造型。他大膽提出了用硫化乳膠制作假臉,用真假臉結合的辦法塑造了集人、神、猴一體的齊天大圣孫悟空的造型;而豬八戒的大肚子,龍王爺的龍頭,也都是他用硫化乳膠做的。此外,其他上千個人仙鬼怪造型,如玉樹臨風的唐僧、玉皇大帝、如來佛祖、觀音菩薩,還有白骨精、牛魔王、九頭蟲……個個出神入化、獨具神態。特別是諸如八百羅漢、神兵天將、妖魔鬼怪、蝦兵蟹將等“群像”,數量龐大,卻又不雷同,各自有各自的特點,足見王老造型功力之精深。

做乳膠造型費時費力花心血,正是通過王希鐘的一雙巧手,我們才看到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神仙佛道、妖魔鬼怪。
失真”的化裝,就失去了美
如今,隨著技術的進步,工具的更新,化裝造型師們可以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但在王老看來,如今的影視化裝造型,卻出現了一些問題:
“我覺得目前化裝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就是‘失真’,不真實。特別是女妝,尤其是年輕的女妝,畫得太濃。太濃本身來講,它不是一種缺陷,但要看需要。在一定的環境下,一定的語境下它是需要的。比如說我們的主持人在舞臺上主持,妝很濃,在這個環境下就很合適,很得體。但換了一種環境,就現在比如說一個演員演一個女戰士在營房里,這種妝就太失真了。我還看到比如有的女孩子在病床上,病得都要死要活了,那個臉上還能干干凈凈的,嘴唇抹得紅紅的。這就太失真了。失真了,她就不美了。”
王希鐘認為,現在的化裝過于“模式化”了,都是一個模子出來的,千篇一律。
“我站在這三個女孩子中間,分不出你我她,很難分辨。它就不是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失去了這個,就失去了美。”
“
探討電影的美學價值,從我們化裝造型的角度來說,第一要‘真實’,只有真實,才能美。”
王希鐘這番話,說來簡單,卻是他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工作,才得以實踐的結果。從1950年參加工作至今,長達60余年的化裝造型生涯中,王希鐘一直堅持在一線工作的同時刻苦鉆研。
妙手神技累碩果
王希鐘一生作品無數,塑造了非常多的經典人物形象。參與主要作品除了大名鼎鼎的《西游記》外,還有:
《呂梁英雄》、《新兒女英雄傳》、《智取威虎山》、《一件提案》、《萬水千山》、《五彩路》、《以革命的名義》、《停戰以后》、《海霞》、《茶館》、《紅樓夢一部》、《紅樓夢二部》、《西安事變》、《周恩來》、《遵義會議》、《周恩來在上海》、《開國領袖毛澤東》、《長征》等,其中《西安事變》于1982年獲電影金雞獎最佳化裝獎,王希鐘成為中國首次獲此殊榮的化裝師。而電影《周恩來》造型的成功,讓王希鐘于1992年再次榮獲電影金雞獎最佳化裝獎。
2013年,適逢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化妝委員會成立30周年,亦是北京東田造型化妝學校15周年校慶之際,為表彰王希鐘對于化裝造型藝術行業的貢獻,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化妝委員會主辦,東田造型化妝學校承辦國內首個影視化妝藝術大師成就展和學術研討會——“王希鐘化裝造型藝術60周年成就展及學術研討會”。此次展覽按年代順序分為《激情年代求索之路》、《流金歲月喜獲豐收》、《夕陽向晚不鞭自奮》、《仰望天空群星璀璨》四個主題,不僅展示了王希鐘老師從事化裝60多年的藝術成就,更是一次業內人士的視覺盛宴,它帶領我們見證中國影視界化裝發展歷程,也促進中國時尚的發展進步。
《激情年代求索之路》展出的是表現藝術家50年代以后到60年代初期的造型成就。在建國伊始,革命激情澎湃,王希鐘老師從事電影工作的夢想得以實現,工作熱情高漲,學習勁頭十足,經常深入生活。這段時期王希鐘老師養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文藝觀,形成了自己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和創作風格。
《流金歲月喜獲豐收》展出的是王希鐘老師“文革”之后的作品。這段時間創作思想得到解放,有些創作禁區也獲解禁,所以這段時間也是王希鐘老師的創作高峰期和收獲期,參與合作的電影《西安事變》、《周恩來》、《西游記》等等都榮獲化妝佳獎。
《夕陽向晚不鞭自奮》展出的是《長征》、《延安頌》、《解放》三部史詩性作品的部分劇照。王希鐘老師不隨和80年代當時濃妝艷抹的庸俗風,依然沿著現實主義的康莊大道走了將近20年,拍了10余部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
《仰望天空群星璀璨》展出的有唐國強飾演毛澤東主席的不同時期的造型,劉勁飾演周恩來總理不同時期的造型,馬曉偉飾演蔣介石不同時期的造型等。王希鐘老師留心觀察,仔細描畫,成功地幫助演員塑造了領袖形象。
推動行業傳“匠心”
王希鐘在藝術創作上經典紛呈,他塑造的人物克服了電影化妝中存在的公式化、臉譜化等弊病,尤其是他塑造的諸多歷史人物堪稱藝術精品,不愧為當代電影化妝藝術的代表。
王希鐘還從影視化妝角度,幫助發掘了一批藝術新人,在一些人成為著名演員或表演藝術家的人生之路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堪稱大師風范。
再者,王希鐘在技術技法上勇于創新,他曾發明了絹紗整變術、整睫毛形、絹紗粘雙眼皮等整形化妝技術或手法,點畫蒼顏作為影視創作的經典技法為我國影視化裝事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為肖像化裝造型作出的重大貢獻。
此外,王希鐘在學術研究、教學育人上也是碩果累累,他不僅是國內唯一的化妝藝術學術團體——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化妝委員會的創始人之一,還出版有《影視化裝技巧》等理論著作。
為了推動行業的發展,王希鐘更是活躍在各種培訓和教學講臺上,即使已90余高齡,依然活躍在推動影視化裝造型技法傳承的舞臺上,深受業界學子們尊敬和愛戴。
王希鐘老師經常參與到東田造型化妝學校影視專業人材的培養及各項活動中。如在2013年“60周年成就展及學術研討會”上,分享影視界化裝技巧及演藝合作秘訣,與多位著名藝術家多維度融匯探討中國時尚造型的發展,探討影視界時尚界流行趨勢的走向,進行多方面技藝傳授,為影視界和時尚界注入新動能。
2016年,參與我校“北影5號影視藝術沙龍”,強調現在年輕一輩的化裝師們一定要傳承“匠心”精神 ,從基礎的技法入手,逐步深入到各種人物造型當中。
2021年,93歲高齡出席我校影視79期學員塑形效果畢業作品展,并對同學們的作品予以肯定,鼓勵新人扎根技術,大膽探索,勇于創新。
在中國電影化裝造型行業內王希鐘老師可謂是桃李滿天下,王希鐘老師特別關心新一代影視化裝師的成長,對于新技術新方法永遠是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關注影視人物創作的時代感,王老師樂于教人,從不保守,給我們行業風氣樹立了光輝的榜樣!王希鐘老師的一生為中國影視人物藝術創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將永遠載入史冊。
王希鐘先生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我們永遠懷念您!
熱門資訊
01/
02/
相關課程